1987WEB视界-分享互联网热门产品和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工智能AI > 正文

人工智能AI

审慎看待ChatGPT,防止技术过度想象新京报专栏

1987web2023-02-10人工智能AI206

在ChatGPT类应用发展过程中,既要防止技术狂热,也要警惕工具迷思。

ChatGPT让人们看到一幅宏大的科技爆发图景。图/新华社

文 | 杨庆峰

似乎是一夜之间,ChatGPT便成为了全世界的焦点。由OpenAI开发的这款聊天机器人产品,功能强劲,而这一技术,甚至被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认为是另一次工业革命爆发的迹象。

ChatGPT浪潮迅速席卷全世界,首当其冲的是传统搜索引擎。压力之下,跨国搜索巨头谷歌公司发出红色代码(red code),被迫匆忙推出Bard来应对。但是,在北京时间2月9日的谷歌发布会上,Bard首秀便翻车,出现了一条错误回答。谷歌股价随即大跌7.68%,市值蒸发约1000亿美元。

谷歌出师不利,似乎也提醒,并非谁都可以成为ChatGPT玩家,其背后是相关研发的持续投入与无数工程师的辛苦努力。而且,ChatGPT的颠覆性表现,也令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比如,《自然》(Nature)等权威学术刊物,就第一时间声明拒绝承认ChatGPT的作者权,捍卫人类对于作品的署名权。

随着ChatGPT爆火,国内也已有学者就其使用的伦理后果进行了思考。但我以为,对于这一互联网新物种,首先应该放到技术维度去考虑。我们首先要问的是,为什么是ChatGPT?

从根本上看,ChatGPT这款AI(人工智能)程序,是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的,可用于多个生活场景,如日常对话、学术研究、教学活动等。根据图灵的预测,AI突破首先是在棋类游戏,但之后的突破点他并没有勾勒清楚。如果把AlphaGo的棋类游戏看作是一个突破口,ChatGPT的出现,让语言与图像成为了其他相继的突破口。

而从AlphaGo到ChatGPT,这个创新发作的过程有点类似于黑格尔式的水泡爆裂。当然,黑格尔本意是形容事物毁灭的过程,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水泡爆裂为无以数计的细小水滴。现在看来,以此形容AI技术发展也很贴切。

AI从棋类突破,类似于水泡本身破裂,而无以数计的细小水滴却让人看不清晰,如今在ChatGPT这个点上才被显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一幅宏大的科技爆发图景。这同时也让我们困惑于一个问题:人类与一款软件交流的实质是什么?

当前,在ChatGPT的一问一答中,人们获得了好奇心的满足。但这种人机交流过程,是不是真正的对话呢?从发问者本身来说,答案或许并不能肯定。

因为,真正的对话,是发生在两个主体之间,有着内在目的的驱动。在人类与ChatGPT的话语交流中,ChatGPT并没有话语的存在,这种问答即便是金属之声、水之潺鸣、风之咆哮,却也只是产生于外来的运动。

在应用角度,ChatGPT的使用无疑增强了人们的效率,甚至可以成为科研助手。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一款智能增强式工具。利用它,人们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来,甚至可以通过各种考试。但这就直接挑战了现有的社会秩序。

更有受着人类欲望驱使的尝试,不断触及道德边界。比如,试图利用ChatGPT造假行骗、写作艳情小说等,最初的使用目的可能是好奇心,试图了解机器人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一种求知欲,但很可能逐渐滑向恶的一面。

因此,ChatGPT这种技术使用的伦理后果,绝不是技术滥用可以概括的,在新兴技术出现越发迅速的今天尤其如此。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防止技术狂热,也要警惕工具迷思。

过度的技术想象与工具迷思,无助于ChatGPT类应用的后期良性发展。而且,其后果通常都是在其对立面实现自己消灭自己。这是欲望自身分裂的结果,我们要防止的就是这种欲望的分裂。

当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潮流浩浩荡荡,对于一种新兴技术,我们也不要在自我想象中陷入恐慌,而要看到其合理规约之下的有益结果。

就像ChatGPT,作为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技术,其可能性还有待继续展开。一些人在热情拥抱它,一些人在对其严肃审视,也有一些人已经开始了反思。这是平衡之术,也是理性之光,能确保人类社会行稳致远。这就是机器尚无法替代的人类智慧,是我们的幸运。

撰稿 / 杨庆峰(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

编辑 / 何睿

校对 / 王心

mp-common-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