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WEB视界-分享互联网热门产品和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短视频 > 正文

短视频

北大教授支持孩子刷短视频?原来我们把沉迷网络想简单了

1987web2023-02-22短视频148
春节假期,有些成年人的活动轨迹,整体上其实和平时周末无异:睡觉——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睡觉,如此反复循环7天。

春节假期,有些成年人的活动轨迹,整体上其实和平时周末无异:

睡觉——玩手机——吃饭——玩手机——睡觉,如此反复循环7天。

但这次回老家过春节,让他们发现了对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瘾比自己还严重的人——10后们。

这群青少年抱着手机就能玩上一天,哪怕节前各平台早早推出了未成年防沉迷日历;

腾讯游戏/腾讯成长守护/腾讯健康系统

1月19日开始,中央网信办更是开展了清朗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集中整治违规租号买号,鼓励家长主动为未成年人设置青少年模式,但收效好像并不明显。

孩子们依然想尽各种办法,包括让家里老人帮忙刷脸等来突破上网限制,60岁奶奶成金牌打野已经不是稀奇事。

现在春节过完,很多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监督和限制也开始严了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想和大家深入地聊一聊青少年模式,以及这个模式下孩子和家长的使用现状、各平台的设置和存在的问题、平台和家长的应对措施。

01

青少年模式

愿景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青少年模式是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在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使用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

三年多来,各平台相应政策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了多次迭代。

但从2022年11月3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来看,收效并不理想。

和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2021年我国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0%,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0.7%等形成明显对比的是:

青少年模式使用率较低,有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此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不到五成,其中有四成家长认为效果不够明显。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为什么设置未达五成、认为效果不够明显的达四成?

我们家长有的是知道但不了解此模式,对孩子的网络使用监管这件事本身,没有太放在心上;

有的是拿孩子没办法,毕竟孩子是互联网原住民,对手机和网络使用的熟练度远强过我们,设置了也没用,防不胜防;

有的是无奈,青少年模式本来是挺好的出发点,但现在好多平台简单粗暴地操作成了一刀切,里面可看的内容少之又少,还低幼降智,塞给孩子手机人家都不想玩……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优化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效果呢?我们不妨先从了解当下青少年模式现状入手,看看具体存在怎样的问题。

以某音为例,每天只能刷40分钟,而且第一天晚上10点后到第二天早上6点前都刷不了;

对视频只能点赞,不能转发、评论,也不能给账号个体发私信;

账号个人主页只有几条经过筛选的视频可以看,看不到任何有营销性质的自我介绍、粉丝群、直播、小店等附加信息。

其他平台的设置机制也大多如此,从时长、关注和互动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但它根本上还是直接从切断孩子和网络的链接入手,所以依然存在机制简单粗暴、流于形式等问题。

知乎@我的极刻

而且,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它的内容,容易出现一刀切变封闭模式导致内容低幼等问题。

我们目前没有权威的、精细的未成年分级标准,各平台也没有足够精密的算法、足够细的筛选网格、足够强大的青少年内容生产资源投入。

所以在为青少年构筑一道有效的内容防火墙方面,对各平台来说最容易的办法就是一刀切,剩下的只有少之又少、绝对安全的低幼内容。

这看似是严密保护,实际上是偷懒,忽视了青少年蓬勃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我们家长想让孩子看点优质内容,有时甚至需要关闭青少年模式才能找到。

因此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况,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模式,也知道它的出发点是对孩子好的,但却不常用、不管用。

02

平台内容的升级

与家长观念的更新

和青少年模式有待升级相对应的,是孩子重度依赖甚至沉迷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家长不得不关注和重视的一大问题。

对孩子来说,网络和电子设备,能让他们有即时满足感和获得感;

他们的生活逐渐从现实世界转向网络世界,因此也满足了他们的社交需求、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的需求。

《咱们裸熊》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健康良性的网络生态,优化升级和利用好青少年模式,是各平台和我们家长需要思考和积极行动的。

有的平台已经开始了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升级。

青少年之所以反复去破解青少年模式,想着办法绕开限制,很重要的原因是留给他们的东西低幼又无趣,没有知识增量。

想要让青少年远离他们不该看的东西,限制是不够的,还要用有趣、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吸引他们。

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保护法》中,正有这样一项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内容的创作与传播,鼓励和支持专门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特点的网络技术、产品、服务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而有的平台也积极响应,如某音的萌知计划、某讯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在保证内容安全的前提下,打造青少年专属内容池,加大优质多元内容供给力度。

平台在内容升级,我们家长的教育观念也需要更新。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首席数字教育记者安雅卡梅内兹,在访问了很多学者,调查了500个家庭、看家长如何制定或打破屏幕使用时间的规则后,提出了积极数字育儿的观点。

《儿童电子屏幕指南:来自500个家庭的经验》

在她看来:网络是学习新知、公共参与、探索兴趣的绝佳媒介,网络是好是坏,关键是看人。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将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引导。

我们无法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

网络渗透孩子生活、甚至像上网课交作业等网络使用成为刚需的当下,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减轻网络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促进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03

青少年模式

不是隔离区而是城堡

未成年保护法颁布之后,很多平台和应用,都有青少年模式。

这是一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它的目的不是简单粗暴地隔离;

而是为孩子建立起一座城堡,让孩子在城堡中接触和吸收优质的内容,满足澎湃的好奇心,探索更大的世界,得到学习和成长。

这种保护是一个仍在路上的尝试和探索,它固然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但这条路值得各方合力上下求索,尤其是我们家长。

落实到措施层面,我们可以同孩子商量好接触电子产品的时段、使用范围,并督促孩子按照商量好的执行;同孩子交流他们在网络上获得的知识增量;让孩子对网络使用祛魅。

新媒体研究学者、教授亨利詹金斯就曾建议,家长可以在餐桌上和孩子讨论看到的有意思的东西,不仅要问今天在学校怎么样,也要问今天在网上怎么样?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就曾分享过,因为工作忙,他就将某音调成了青少年模式,让孩子自己玩儿。

起初他以为孩子就是看动画片,直到有一次孩子跟他要玉米淀粉调制非牛顿流体时,他才知道孩子其实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积极的成长。

让孩子在网络中知识增量等有价值的获得感是一种措施,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丰盈,也不失为良方。

有的家长在孩子的上网行为监督上,习惯用奖励法,比如你今天表现好,我奖励你玩30分钟手机,这其实是在潜意识里加深孩子对网络的渴望。

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另一个方向,通过增加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度,让孩子对网络祛魅,心灵渐渐地丰富而充盈。

而当我们和孩子在网络使用上达成共识、并真的收到成效:

孩子会慢慢在心中拉起自己的安全网,不会沉迷网络、不会被不良的内容带偏、不会在网络中迷失自我,以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推开城堡中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门。

参考资料:

1.《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

2.《儿童电子屏幕指南:来自500个家庭的经验》,(美)安雅卡梅内兹著、沈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3.仙人JUMP:给年轻人添堵,年轻人让你吃土

4.小声比比:抖音这一刀砍得太狠了,我弟弟心态都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