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WEB视界-分享互联网热门产品和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络工具 > 正文

网络工具

死了,爬起来也要把「浏览器记录」删除‖解X

1987web2023-10-26网络工具133

要做的事,棺材板都按不住。

例如,当我死了,但忘记删除浏览器记录时。

这死不罢休的毅力。

不知道的还以为浏览记录藏着什么关乎人类存亡的大事。

浏览记录是一个人心里小九九的如实写照,有内心小秘密的存储痕迹。

代表了一个不愿意被外人知晓的我,也叫隐藏我。

怎么说呢?

橱窗分析法——四个我

50年代心理学家提出「橱窗分析法」来认识和分析自我。他用四象限将人的不同部分分类。坐标横轴代表别人知道与否,纵轴代表自己知道与否。

① 公开我——别人知道,自己知道。

一般是被大家熟知的公众形象。更多是自我良好品质的外显,因为好的一面往往是自己愿意展露的。

但公开我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我,也可能是真实伪装的我。

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生活中也时常见到。

② 盲目我——别人知道,自己也不知道。

每个人都有盲点。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和朋友聊天说道:我最讨厌那些不把别人放眼里,自大狂妄的人了。

朋友听完说:你这种讨厌自大的人的态度,是不是也表示你也有自大的一部分呢。

心理学家听完若有所思:或许我该好好了解下这个被我忽略的部分。

陷入认知误区的人是不自知的,行为反应的自动化模式让Ta以为世界本该这样。

当外面的人敲破蛋壳(批评,提醒或其它方式),有不一样的光照进来时,Ta才有机会得到更全面的信息来丰富自我认知。

③ 背脊我——别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

一个人蕴含的潜力是无限的。心理学家奥托指出,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Ta全部能力的4%。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内在的积极资源也是无穷无尽的的。

你以为自己内心贫乏空洞,只能依靠另一个人的爱生活。其实不然。你的内心其实是有爱的,只是未被挖掘而已。

④ 隐藏我——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

日记本,与闺蜜的聊天记录,浏览器记录,手机相册…..在很多人看来属于个人秘密。

即使是再亲近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做到毫无秘密。或许这些秘密在别人看来无关紧要,但是你就是死守严防,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某一面。

这四个我组成了全部的我。也可以看到,一个完整全貌的我不可能被100%知道。

要知道,一天24小时和自己生活的人,只有你自己。

如果我们和自己严重脱轨,在某一天,会诧异,会茫然,会拷问自己:我究竟在按谁的脚本在生活?

我们可以透过不同维度的自我觉察,来攻破自己的剧本。

不同维度的自我分析

① 揭露自己。

我们先来看看隐藏我。

通常选择隐藏,是因为自己认为一些事情不符合社会价值、主流化观念或内心的标准。

于是你心中有一把量尺,去衡量自己哪些可以展示,哪些不可以展示。

但是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清楚这个分界,或许有些人并不知道也没有深究过,自己为什么不愿意展露一些面貌。

家境贫寒、违背道德伦理、个人陋习、特殊癖好、他人的标准……

透过这些,可以去揭露隐藏我的内心标准、背后的需求和价值观是什么?

或许你会对自己有新的了解和发现。

② 利用别人的反馈,扫清盲点。

扫盲,来自他人的反馈。

可以找几个周围的朋友和家人充当镜子,照出你平时忽略的点和值得改进的地方。

理想我和现实我往往有云泥之别。

你以为的自己 —— 风趣幽默,聪明能干

别人眼中的你 —— 你每次讲的笑话都好冷你只顾自己,很少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久了,难免闭门造车。

探索自我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圈子,沉浸幻想来逃避现实,一个人闷头苦思完全不理睬外界的反馈。

几乎所有的愚蠢,都是因为脱离了真实世界,陷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而几乎所有的成就,都是因为你能不断接受真实世界的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不断调整自己。

③ 自我探索。

自我觉察是指我们能够清楚自己的想法、动机、价值观、信念和态度等等。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全貌,将自己当做一个分离的个体施以关注和研究,不断地超越自我心智。

1)想法背后的想法——

觉察想法可以做到人与想法分离,想法不等同于人。例如:

想法1:我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

旁观者我:那么我想要什么呢?

想法2:我想要自己强大一点。

旁观者我:为什么想要变强大呢?

想法3:因为我不想被看低,我不想这么自卑。……

经过3-5层的追问,就像剥洋葱一样,把附着在想法背后的想法进行剖析,到最后往往会更接近人类的核心——尊重,爱,安全等需求。

因为人性是共通的。

2)穿越情绪链——

情绪背后藏着不被或者被满足的需求。

所以,我们先学会识别情绪,起码知道当下自己内心发生了什么?

愤怒、失落、悲伤、羞愧、内疚……先感受和看到情绪,再来看情绪背后的次情绪。

举一个例子。

我因为没有戴口罩被门口的保安大叔当众臭骂了一顿。晚上我躺在床上,愤愤不平心情无法平静。

于是,我尝试着觉察情绪——

此刻,我感到生气(因为对方用不尊重的语气沟通)、生气背后是不甘(自己无法反驳,毕竟理亏和力量悬殊),不甘的背后是羞愧(当众臭骂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羞愧的背后是恐惧(担心被对方打、小时候父母也曾这样对待我)……

带着觉知不断穿越情绪链后,你会发现情绪底层是平静,而那些只不过是情绪罢了。

④ 对自己怀有兴趣。

要不要亲近了解自己,最主要的是:我们是否真的对自己有兴趣?

认识自我可能是一个人终身的目标,因为人是随时变化且无穷无尽的。

但我们可以迈出一小步,在日常中去有意识地询问自己,引导自己朝想要的方向前进。

我现在感觉怎么样,我需要的是什么?怎么做能让我舒服一点?

我现在可能需要出去公园散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我想要安静一会,不想再被工作琐事填满脑子。

如果对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一无所知,那么行动和具体措施也会脱节。

悲叹人生的背后是不愿意向内看

自我觉察不等于自我怀疑,也不是单单去了解个人历史,更不是对事件刨根问底,追究理,而是对自己的内在做一个访问。

我们的内在尘封了许多潜能等待被挖掘,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追求社会标准,表现得和他人一样——别人落落大方,我也要落落大方….失去了独特性,就会失去人生很多有趣的体验。

去重新思考我的各个部分,或许有些我你已经非常熟悉,但还有一些我从未被感受过。让这些我整合成一个新的全貌,为我所用。

去发现自己是否困于应该的教条里面——作为一个人女人应该XXX、作为一个男人应该XXX。

多年来,你追寻的,恪守的,都不能让你获得幸福,甚至是与心愿背驰而行的空壳。

像萨提亚说的: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对自己长年身受樊笼之苦却不自知。他们只是略有察觉自己好像不快乐,有时还会沮丧,但他们永远在等待奇迹的出现,即一切事物会自动幡然改变。

就像上述说的人,生活有太多这样的人了,将问题完全归因于外界,无形中却自筑樊笼,判决自己终生受苦。

不愿意稍微往内在看一眼,宿命一生。终究悲叹人生。

自我觉醒的第一步,就是全力冲破自己的牢笼,寻求全新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舞台戏,有不同的我在表演。

被社会标准划分为好的我坏的我,都在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中,发挥自己的功能。

敏感的我,像哨兵小心谨慎地观察对敌方的情况。好强的我,像勇士维护着城池安全。城池里有安然度日的百姓,盗窃强夺的小贼,嬉戏打闹的孩童,有垂暮老者。

就像我们内心的城池,每个我都是重要部分,都是不同时期的呈现和残留的影像。

发觉不同的我,就是将其整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写在最后

人的困扰,来自内心贫乏的地图。

不管我们走到人生哪个阶段,我们的内在都是一个随时变化的过程。

虽然不断自我探索的过程,有痛苦和挣扎,但我们能够更加接近真实可爱的自己。

同时,也能不以狭隘和偏见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就像作家安妮·莫洛·林德伯格说的:一个不了解自己的人,也无法触动别人的心。

References:

[1].Satya, The face of the heart.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Beijing, 2014

作者:三酱

排版:三酱

对人莫名的「讨厌」或「喜欢」从何而来?‖ 解X

一个没有「皮肤」的人——在爱与恨之间摇摆 ‖ 解X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解X心理】

解X心理

凡事都有解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