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WEB视界-分享互联网热门产品和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短视频 > 正文

短视频

从零开始,学习短视频拍摄与剪辑

1987web2023-09-12短视频141
今年十月,我来到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学习影视人类学。这里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怎么个特别呢?用谭乐水老师自己的话说,叫挫折教学法。我还几乎什么都没学的情况下,他就让我直接拍片、剪辑,简直要命。最后

今年十月,我来到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学习影视人类学。这里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怎么个特别呢?用谭乐水老师自己的话说,叫挫折教学法。我还几乎什么都没学的情况下,他就让我直接拍片、剪辑,简直要命。最后我竟然做到了,但最珍贵的反而不是结果,而是在不断挫折中求知、反省的过程。

挫折教学,从一无所知开始

云南大学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是一家专事影视人类学与记录电影教学、研究和制作的机构,在国内外都颇有影响力。今年秋天我来这里学习,没想到打头就别开生面。

▲ 谭老师(左)和菲尔·爱格兰德导演于东亚所

所里的日常事务均有谭乐水老师主持,他是国内最早的影视人类学实践者之一,也是我的指导老师。人类学方面,他让我自己看庄孔韶的《人类学概论》,影视方面则以短时间高频度的拍摄实践为主,处在一无所知的懵懂中,就叫我直接拍片、剪辑。

片子拍完了再讲课,从失败中学习,谭老师把这种方法叫做挫折教学法,在他看来这种方法十分有效,成功和失败是教学的两条腿,不存在谁比谁重要。但对学生而言,就要从以往先学再练的习惯种跳出来,先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实践的短片类型谭老师用文体类比,有说明文、散文和小说,这就构成了纪录片主要组成部分,旨在让我们先打好基础。我的第一个作业就是说明文——包饺子,记录从和面到煮好装盘的整个过程。

▲ 第一个作业

应该不难吧,包饺子小时候见过大人包,我只用把过程录下来就好。这样心想着,就开始准备,没想到一切远非我能预料。第一步,我先在网上查了包饺子所需的原料和具体步骤,做好简要的文字记录,并根据经验对每个步骤适合的景别做了标注。

接着就是拍摄。谭老师并未告知现成的地点,寻找拍摄对象,并让他们同意配合也是拍纪录片的一项能力。话虽如此,但在机器解放双手、追求效率、速食盛行的当下,愿意手工包的餐馆可想实在少之又少。

我询问了几位本地的生意人后,把关键词锁定在了手工水饺、东北饺子、兰州拉面,用大众点评搜索附近。

可花了一个下午、环翠湖走了约十公里,也没有找一家纯手工的,大多是购买现成的水饺,即使那些打着手工招牌的,也无非是买了面皮来包。沮丧之余,却使我对周边水饺店的内幕有了大致了解,这无疑是很好的田野经历。

▲ 纯手工的饺子要自家和面、擀皮。

次日才在螺峰街找到黑龙江饺子馆。口头询问店员后,又点了两盘确认,味道确实不错。一到午餐时间,两个不小的房间坐满了闻香而来的食客。我等到老板娘忙完后才说明来意,并约定次日拍摄。可次日下午去时,老板娘有事没来,店员一无所知,我只好点了两盘,拍了煮水饺的过程,直到第三日才接到老板娘电话,赶紧跑去。

赶到时看到案板上已经放着揉好的面团,顿时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无论如何请求老板娘也不愿展示揉面的过程,解释说这是自家水饺与众不同的奥秘。那只好从成型面团拍摄。

只见她把面团切下一块,滚成圆柱条状,又用刀切成面块,接着用掌压成饼状,再用擀面杖前后滚动、迅速地擀成了饺子皮……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的镜头忙不迭地随她而动。之前设想的关于每个步骤如何拍,完全忘在脑后。

然而所有的问题,都在后期剪辑时暴露了出来。

视听语言,究竟有何不同?

前期的拍摄拿回来放电脑上一看,就发现有很多因为自动对焦造成的画面虚化。咬牙上手剪辑,熟悉EDIUS软件的基本操作是前提,好在多试几次就能适应。

▲ 拍完产生大量素材

而真正开始剪辑,我才意识并不是把所有镜头按前后顺序拼贴在一起就万事大吉,还需要删减:一些多次重复的动作如擀皮,或是用时交长的步骤如煮水,不能按照实际时间呈现,否则耗时过长,也易使观者感到无趣。

这就使我产生了大量问题:

重复的动作什么时候剪合适,剪辑点是哪里?

两个动作连接时,分别剪到什么程度合适才不会跳画?

出现耗时长的过程,如何进行省略来体现时间的流逝?

怎么把握每个步骤的用时,从而使整个节奏流畅?

彼时全然不知,好似置身于汪洋大海上一艘无人看顾的孤船,只能摸索着把每个步骤按照时间线索简要地剪在一起,好歹有了完整性,可许多镜头的连接处观来有跳动的不适感。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跳动?我在把片子给谭老师看后,有了答案。

原来我从头到尾几乎都是用侧面、近景这样的单一机位拍摄,在主体不变的情况下,产生的影像非常相似,直接硬接就会产生上下镜头间时间变魔术般凭空消失的跳动感。要消除这种观影干扰,可以变化不同的角度或景别实现。

这里的角度和景别变化是手法,而实质其实是创造电影时间。当我们观看一部影片时,实际存在着三个时间维度:实际拍摄时间、电影时间和观者的心理时间。这三个时间是不同的,电影艺术就需要通过剪辑创造性地制造电影时间,譬如等水煮沸的过程,不可能单是这项就花上几分钟。

这里谭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某个电影片段为了体现主人公的等待时间,第一个镜头他点燃一根烟开始抽,下一个镜头以他的视角看向远处,最后一个镜头打回来他手上的香烟已然燃尽,这样就巧妙地省略时间。

▲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孩子们把书包一扔,接起来就长成了少年。

回想以前看过类似的体现时间流逝、时空转变的镜头不少,却从未着眼到技巧层面,其中暗藏的与观者的心理互动颇值得玩味,这里暂且不表,等总结成熟了再细说。回到眼下,煮水饺的过程就可以通过切换盖锅盖、揭锅盖或水沸热气蒸腾的镜头来体现。

此外,除了剪辑需要,如果一系列动作中不变换景别视角,就不能形成叙事重点,构成节奏,不能做到有全局、有细节的多层次视觉表达,从而使画面平淡而模糊。为了加强视觉效果,需要将一连贯动作分解成数个镜头。

另一处我没有意识到的是——出画入画。以前手机拍视频时从未意识到,是因为我一般都是使用移动镜头,即摄像机跟随拍摄主体的运动而移动。但在正规的拍摄中固定镜头才是基本镜头(如果你看电影时留意观察就会发现),有特殊表达意图时才使用其他镜头(当然随着现在视觉文化的发展,移动镜头也运用得越来越多)。

因而使用固定镜头时,主体运动可能出现在两个以上的镜头,这时就必须通过出画入画来连接,譬如拍包好饺子放置的过程,第一个镜头饺子包好,递出画面,下一个镜头就是手进入画面,饺子放在蒸笼上。这样的好处是画面简洁利落、节省时间,而移动镜头则会显得详尽冗长。

▲ 放饺子的出画、入画

如果以固定镜头为主,那两个镜头的动作就要提前在入画的地方放置好摄像机?那不是每次要先停顿一下吗,我问。

你现阶段确实需要如此。不过等熟悉了反应就会变化,且会发现很多动作是重复的,这次来不及可以后面又拍,谭老师解答。

回顾整个过程,可见剪辑看似是后期的事情,但其实和前期密不可分。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剪辑是把若干单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的过程,如果前期拍不到合适、丰富的素材,后期便会无从下手,因此前期拍摄时就要从剪辑的角度来考虑镜头。同时镜头的选用也要适合内容的表达,例如包饺子这一关键动作势必少不了特写,而中景镜头则可以交代人物环境和使用原料。

▲ 第二次自己买材料包饺子

有了总结,第二次拍摄我提前做了分镜头草稿,把包饺子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景别、不同时间的动作片段,这样后期剪辑就是选择合适的片段组合连接起来。

正巧有朋友来访,我请他帮忙,说来他也是头次包饺子,于是我们边学边拍,从午后拍到傍晚,次日花半天就剪好。接着才翻看剪辑的书籍,此时就明确自己需要学习的究竟是什么了,领悟也更加深入。

比如我终于明白了动作的剪辑点到底在哪里:由于一个完整的主体动作是由一系列动作镜头组成的,剪辑时为了保证主体动作的连贯,就要找准动作的转折,通常剪辑点应选在动作变换的瞬间转折处(静接静),或者在动作过程之中(动接动)进行切换。

正如谭老师所言,其实他知道初学就成功的案例只在少数,但如果教师越俎代庖让学生成功,成功来得轻而易举,就会大大减轻成功的分量、强度。而经过艰苦劳动,付诸全力之后的成功,才会让学生记住成功的细节、体悟成功的经验、掌握成功做事的规律,这样的成功才是有质量的、值得拥有的。

等调整后再给他看,就变成嫌弃我镜头多了——不能多一个、也不能随便拿掉一个,好比作文要咬文嚼字,做到一字不更,视听语言也是如此。真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