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WEB视界-分享互联网热门产品和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短视频 > 正文

短视频

【他山之石】中国短视频的文化实践与创新发展

1987web2023-08-03短视频102
原标题:【他山之石】中国短视频的文化实践与创新发展

原标题:【他山之石】中国短视频的文化实践与创新发展

导 读

曾经被视为数字域中的影像碎片、草根化的信息杂糅、视听亚文化表征的短视频,正以其独特而旺盛的市场驱动力和特立独行的视听语言,塑造着迥异于传统互联网的文化实践模式与传播场景。

短视频是一种难以被精确界定和清晰理解的视听新媒体模式,但其多变的媒介属性、流动的视听语态和极为丰富、多样的媒介服务功能,已然使其成为网络视频实务与学术研究中的另类文本。中国本土短视频的风起云涌与创新发展,在深刻影响中国互联网文化的自我更迭和媒体融合深化发展的同时,成为见证中国社会转型、数字鸿沟弥合、城乡知识沟消除的新型媒体界面;在光影流动、转瞬即逝却又制造出全时全效全息的信息流、新闻流、知识流的场景化界面中,中国网络新世代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幅时代画卷。

网络短视频以其短、快、密集的全时态及流动的全息态,成为吸引新网民和黏着老网民的传播利器。早在2018年,短视频应用的日均使用时长就已超越综合性的网络视频应用,成为网络视听新媒体的行业之首。

中国短视频,衍生于中国互联网文化的萌芽时期。2000年初,Flash闪客动画出现,就已经开始探索有别于西方的草根型、UGC的短视频创作与分享模式。2005年之后,在网络视频平台化、频道化、专业化加速发展的力量倾轧下,短视频艰难生存于视频产业链的底层。DV影像生产、影视素材拼贴剪辑、新闻混编的自媒体模式,与微纪录、微专题和商业微电影的专业模式混乱共生。在今天,以移动优先和算法驱动的新型短视频文化,更成为一种全民共创型的技术文化的典范。

在中国互联网文化迅猛发展的20年中,短视频标识了中国青年文化在线实践的技术场景,观照着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变迁与对话,更彰显了中国网络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潜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观察到短视频生产、平台运营和内容分发中的众声喧哗与众态纷呈,尤其是短视频内容业态的自我同质化,信息伦理的混沌,虚假信息与假新闻的泛滥,如何突破互联网下半场的产业迷局和短视频下半场的方向迷惘与自我挣扎,优化短视频共创共建的长效发展模式,孵化短视频健康常态的产业规律,探寻短视频文化传播引导力建设的本土路径至关重要。

传播生态的在地化重构

在地化重构是以本地化、本土化的视角和立场,来评估和探讨短视频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技术视角和文化立场。在本文中,在地化重构被视为短视频探寻长发展的一种自审式策略;在地化,意味着贴地气,把短视频文化写在中国的大地上;重构,指涉着认知模式、思维框架的破坏与重组,以发现更适应中国国情的短视频产业形态、娱乐与消费场景。

首先,中国短视频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生态的在地化建设。这是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技术服务与内容生产的科学规律的把握,也是对搭载视听新媒体平台的先进文化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短视频得益于大数据、算法推荐、用户画像、场景传播等的技术加权,得以触及中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展现中国新时代媒介化社会中的每一处微小情境;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通信服务升级中,短视频需要通过技术的便捷性和应用的亲民性,制造出视听新媒体的泛传播生态。在中国无数网民享受其简单上手、随时观看、自拍分享的技术便利的同时,短视频也渐进颠覆和消除着因数字鸿沟而出现的视听新媒体技术可及与信息可及的屏障,使得更多的城市与乡村景象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被拍摄、被表达和被分享。这正是中国通信与信息服务领域先进传播技术的人民性、平等性与开放性的表现。当我们认真反思在技术决定论影响下所形成的硅谷思维和Wemedia的浪漫想象之时,我们会追问——西方的互联网寡头和精英自媒体在产制网络技术革命的文化狂欢之时,是否也造成了技术的阶层割裂、知识沟的代际加深和文化鸿沟的激化?这一自我悖反式的思考在Web2.0的概念初露端倪时,就已成为困扰西方新媒体和互联网研究学者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在西方的科技哲学和资本市场语境中是难以得到解答的。中国短视频的传播实践却可以为其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用西方技术决定论的赋权理论来过度催化和解析中国短视频,会使业界和学界陷入一种盲目乐观的、技术唯是的社会真空之中,既不利于短视频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本土研究的深入展开。

其次,中国短视频在文化自觉、文化服务维度上的在地化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短视频所形成的泛传播生态,在国家通信与信息服务的治理能力提升下,才有可能形成;它需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照下,深入挖掘其本土研究的真意。在中国,短视频承载了主流媒体新闻叙事、政治传播与政务服务的公共叙事、草根内容生产者的日常生活叙事,更勿论二次元、游戏动漫等娱乐化呈现,扶贫助农的民间力量的参与,宇宙星空历史文学等内容的交叉融合,以一种专业与非专业混搭,传统与创新兼容,生产与消费互溶的液态传播表现,注解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视听新媒体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先进技术、价值观体系、生活方式和社会经验的综合组成,其科学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为短视频文化的在地性重构寻找到清晰的应用参考。

中国短视频文化在跌跌撞撞的探索中,寻找着自上而下的技术治理、网络社会治理与文化治理的实践与方法;在此过程之中,它经历了平台的恶性竞争与流量混战、内容生产的良莠不齐与自我边缘化的野蛮生产,也促使我们更严谨地审视,在技术先进性的基础上,短视频的文化先进性的挖掘、深化与探索是否更为重要?在消弭数字鸿沟的行动中,短视频是否可以助力文化鸿沟的消除?近年来,中国短视频用户的年龄光谱延伸,更多的青少年和银发族加入短视频的生产与消费潮流之中,从国风大赏中的汉服奶奶,勇敢晒出乘风破浪姐姐舞的银发姐姐,到引领老年精致时尚的北海爷爷,家常美食视频博主陕西老乔;从积极努力带货的小顽童爷爷到两鬓斑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预示着这一新媒体文化形态对代际鸿沟的逾越;在每一幕土味视频粗糙直接的不完美拍摄中,对土味的认同、模仿、展现的每个瞬间,是被媒介化的中国新农村、新城镇中普通人积极参与文化众创,以草根经验来照见文化自信悄然生长的感人时刻。由160个充满乡土气息的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场景混剪拼贴完成的4分钟短视频作品《存在即是完美》,在B站、微博、豆瓣等平台被网友点赞转发之后,人民网、环球时报等跟进评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有网友甚至感动地说可以当做国家宣传片。土味视频深刻烙印着中国城乡变迁和乡村文化表演的痕迹,在今天,它以一种颠覆传统视听美学和媒介文化的横冲直撞之势,重构了中国农村的文化想象和意义。

新闻舆论场的短视频重构

随着人民日报、四川观察、央视主播说新闻纷纷成为现象级的短视频媒体号,各类政务短视频也成为老少网民的新宠,新闻专题类短视频、突发类、重大事故类短视频也纷纷抢滩新闻。事实上,随着媒体融合的纵深推进,时政新闻短视频化的实务转型与新闻短视频的全传播越来越受到欢迎,短视频新闻异军突起,其已成为融合新闻最主要的形态①。短视频新闻的轻量化、快速反应与易传播的特点,正与新闻融合化生产和移动化传播适配。在新闻短视频鲜亮活泼的视听文本中,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与商业新媒体的舆论场,国际舆论场域与国内舆论场的有机交融,形成了紧密交合、同频共振、快速反应的视听化的新型舆论场。

2018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三集短视频《中国一分钟》,分别从《瞬息万象》《跬步致远》《美美与共》三个篇章来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同年10月,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和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合作,联动各地推出33集《中国一分钟·地方篇》,12月再次推出《开放中国一分钟》《创新中国一分钟》《奋斗中国一分钟》3集主题篇。一分钟系列短视频架构起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的整体风貌,以多元全新视角解读中国奇迹,《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是数字时代媒体融合的新闻产品,通过短小浓缩的形式集中展现宏大主题,内容构思设计磅礴大气、格局非凡。不仅如此,系列短视频对传播模式进行创新,融通线上与线下、全国与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上阅读播放量超24亿,线下覆盖用户超2.5亿,达到海量传播和广泛好评双重效果,是2018年的标杆性爆款融媒体产品,同时还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中进行播放。

新闻舆论场的短视频重构,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必然会遭遇到的一次挑战。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很难形成爆款效应,更难激发自下而上的情感传播的流量效应;但视听新媒体反其道行之,更易引起情感驱动的转发、点赞、评论,甚至舆情。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流量与数据洪流中,主流媒体需要逆流而上,把握流量经济的市场逻辑与应对策略,举重若轻,审时度势,判定、跟踪、玩转最新最热、最受关注、较易引发舆情波动的词汇、事件甚至网络流行梗,并将之有技巧地吸纳到短视频创作中,抢先一步,激浊扬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全媒体时代的四力,首先要求新闻工作者走进现实社会的基层,更要有能够触达网络空间最底层的脚力,识别不断刷屏的短视频中舆论场争夺的眼力,并能将其有机转化和生产,形成爆款级的短视频新闻。媒体深度融合,更是对互联网思维、传播逻辑和跨屏化、视听微叙事的融合②。

短视频新闻《鼓岭!鼓岭!》推出24小时内,在央视新闻两微一端、央视新闻移动网的阅读量突破500万,并在央广网、澎湃新闻、新浪、腾讯、今日头条等数十家媒体、社交平台持续发酵。《鼓岭!鼓岭!》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习近平的故事系列微视频之一,讲述了一段由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亲自促成的中外民间交往佳话,该作品在多媒体融合叙事、跨时空衔接、文化与价值建构方面独树一帜。它以混搭拼贴的影像文本,将历史与时政新闻进行技巧性的嫁接。历史体现在沙画制作的情景再现、历史新闻资料、老照片等,时政现场则涵盖了作为画外音的原声、时政新闻资料等。这两类影像文本相互叠合,交相呼应、互为依托,例如在对全程报道加德纳太太来访的《福州日报》原高级记者乔梅的采访部分,加德纳太太受邀来访、现场资料等,都成为了整个作品中的关键细节。在乔梅的讲述过程中,老照片、珍贵历史资料、新闻资料、时政现场交替出现,将历史的记忆弥合在现实之中。短短48小时内,《鼓岭!鼓岭!》全网总阅读量超过9000万,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展现了时政新闻短视频的感染力、传播力和触达力,以及广阔的生产与传播创新空间。《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上线后,各大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均在首页首屏等重要位置转载;20多家地方省级党报党刊进行报道,10多家卫视在本省新闻联播等节目播放;人民日报微信公号所有推文均为10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超9.4亿,参与讨论达46.9万,占据微博热搜榜首位。线下在各地户外大屏,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公交车站等交通枢纽屏幕进行循环播放,同时也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及黑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多省的县级城镇和乡村。据不完全统计,系列微视频线上阅读播放量超过24亿,线下覆盖用户数超过2.5亿。人们从一分钟的足迹里,听到了历史的隆隆巨响,也听到了中国拔节生长的声音。③

2020年,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之年。短视频以其高效、灵活、众创、海量的内容创作与衍生模式,成为居家防疫的民众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推动了短视频化的中国公共健康舆论场的建设与全民参与。抗疫初期,Vlog博主蜘蛛猴面包从1月23日开始,分别针对公共空间、医院、宠物救助、酒店援助、雷神山医院、志愿者、社区服务等7个主题进行记录和探访;科技短视频博主回形针创作的《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短视频在春节期间刷屏,两天内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2月6日至2月13日间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统计表明,在抖音、快手、西瓜匹配新型冠状病毒的视频就有多达218亿次的播放,29.7万个视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话题达到了8.3亿次播放,1.4万个视频。人民网人民战‘疫’短视频征集,中国教育电视台《战疫24小时》征集,湖北卫视联合腾讯视频推出系列微视频《非常手记》,深圳卫视系列Vlog《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记》,四川广电网络和封面新闻的家庭战‘疫’短视频大赛,SMG策划全网征集抗疫短视频《我的战疫心声》等活动,呼唤抗击疫情全民微纪录,全民短视频。

2020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短视频的接地气、低准入性,使其成为网络扶贫舆论场建设中的靓丽身影。2019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19年网络扶贫工作要点》,着重强调充分发掘互联网和信息化在脱贫工作中的潜力,扎实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2020年8月的数据显示:仅在短视频平台快手上,就超过2500万人获得了收入,其中660多万人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区;在国家级贫困县,每4人中就有1位活跃短视频用户。扶贫短视频在国家行动、社会参与、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共同推进中迅猛成长,在承载中国脱贫攻坚梦的同时,也释放出强大的短视频社会服务能量与创新模式。

新闻舆论场的短视频重构,也是我国对外传播和国际舆论引导力提升的一种可行性方向。短视频的轻娱乐、在场感和社交化,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突破文字和语言的限制,而触及到更多的受众。CGTN的抗击疫情报道、iPanda熊猫频道的短视频播放和李子柒的田园牧歌般的短视频,建构出国际舆论场中的中国立场与故事。

结语

曾经被视为数字域中的影像碎片、草根化的信息杂糅、视听亚文化表征的短视频,正以其独特而旺盛的市场驱动力和特立独行的视听语言,塑造着迥异于传统互联网的文化实践模式与传播场景。对中国短视频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前瞻探讨,实则是对其守正创新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探讨。

首先是寻其正,以其快呼应全时媒体的发展,以其短呼应全息媒体的瞬间送达与信息拼合,通过对其传播特点的深度挖掘,清晰判定短视频作为当前融媒体新闻宣传的先锋兵的作用,并使其充分发挥;其次是寻其新,唯有摆脱过度融梗和全民鬼畜的迷狂下引起的内容生产的内卷化,才能深挖其价值引领的新模式、新闻宣传的新形态与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以寻求移动化和视听化传播场景中,资讯与服务融合、娱乐诉求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的新方向;最后,则是对短视频文化定位、知识逻辑和服务转化的可持续创新的研究。中国短视频文化,需要摆脱碎娱乐与猎奇观看、视听快销的急功近利心态。要短出凝练感,碎出精华范。《中国一分钟》的大气磅礴,《早餐中国》的浓浓烟火气与乡土情怀,李子柒耕织场景中的中国风与淳朴的浪漫感,云游莫高窟的仪式感与崇高,它们以真实大美的视觉在场与参与式观看,摸索着中国短视频的形式美学;而农村小鹏的生活淳朴干净的乡村面貌,巧妇九妹的身影中新生代农民工重归农村的坚持,是在寻找中国短视频的社会责任。在华丽或质朴,喧闹或沉寂的短视频场景中,中国的主流媒体、商业新媒体和自媒体人,以最为简单、直白、有时甚至粗糙的短视频语言写下自己对中国故事的理解。

转载于:青年记者丨作者:吴炜华、张守信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