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解析: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发展
原标题:解析: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发展
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打开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大门,20世纪20年代德国电影《大都会》拉开了人工智能电影的帷幕,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则标志着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的起点。至此之后,人工智能便在科幻电影中驰骋想象。
一、技术之思:初创与定型
被称为梦工厂的好莱坞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科幻梦来满足受众对未来的想象,而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电影也慢慢开始崭露头角。人工智能通常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拥有类人外形的机器,另一类是拥有人类意识与情感的程序。
1951年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发行的《地球停转之日》斩获了1,850,000美元的票房佳绩。片中的机器人戈特在外形上延续了之前科幻文学对机器人的想象,有着类人的四肢,全身被金属所包裹,作为外星人克拉图的守卫,与其一起降临地球。而克拉图所提出来的反战思想,正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现实中的二战进行反思的同时宣扬了美国的民主主义精神。
而后米高梅公司拍摄的《禁忌星球》中的管家机器人罗比也同样身着充满金属质感的外衣,在思维上初见类人特征。电影中全白人的明星阵容延续了早期好莱坞电影一贯的种族主义思维,由安妮弗朗西丝扮演的纯洁可爱的白人少女形象正符合美国保守意识形态清教徒们的准则。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电影还展开了对机器的另一种想象一一赛博格。如《纽约巨人》中的杰里米,在一次车祸后不幸去世,其外科医生的爸爸与机器专家的兄弟将其大脑移植在一个机器体内使其重新复活,探讨了用机器来延续人类生命的可能性。
《类人型机器人的创造》讲述了核战争摧毁了超过90%的人类,幸存者将人与机器融为一体,试图通过机器人来重建人类文明。不仅反映了当时美国人民对核武器的恐惧心理,还对机器是否可以完全替代人类工作进行了思考。
《科学怪人遇上太空怪兽》中被送上太空的人造人宇航员弗兰克,因火箭爆炸成为一半人身一半机器的科学怪人。而这个怪人,即是对科幻小说鼻祖《弗兰肯斯坦》中人造人的模仿,又是后来风靡全球的终结者T-800的原型。
《黄金脚博士和比基尼机器》中被制造出来骗取富豪资产、身着性感比基尼的女性机器人。它们都拥有与人类无异的身体,是对人类外貌的完美复刻。但由于当时技术与制作的不足,这几部片子的反响都相对平庸。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战后的美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高新科技的发展。例如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等。好莱坞科幻电影也顺势在电影特技上面不断革新,并制作了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人工智能电影,如《隐身男孩》中想要通过卫星来控制地球的超级电脑。
以及由华纳兄弟出品的《2001:太空漫游》中具有与人类相同思维和情感的计算机HAL9000,外形仅有一个不断闪烁的红眼睛,通过读取人们的唇语获得信息,对人类反叛的设计更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技术怀疑主义的担忧,而这种担忧也在后世的人工智能电影中不断被延续。
电影以寓言式的影像讲述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哲学故事,抛起的骨头与太空飞船相接诠释了人类文明数千年的进化史如弹指一挥间。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多以配角的形式出现,无论是作为人类的奴仆还是敌人,都投射出美国人民在经历二次工业革命后对机器的无限想象,以及对技术发展的焦虑与担忧。
其中戈特与HAL9000的形象奠定了全金属机器人与不可见的程序人的雏形,而杰里米与比基尼机器人则代表了早期人机一体的赛博格形象。最后,随着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升高、经济从复苏逐渐走向繁荣。好莱坞也顺势发展利用其高新科技制造出一个个华美的科幻空间来实现经济掠夺的同时也懂得营造美国的大国形象以及传输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社会之镜:成熟发展期
七十年代的人工智能电影呈现出了新的裂变。较于早期人们对人工智能研究乐观主义的期待,现实中的停滞不前,一度使得科学家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陷入了低迷期,而这个时期的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却得到了复苏与发展一系列不可见的程序人开始粉墨登场。
相对于早期的程序人在人物塑造上面依靠声音或代码来表现角色,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电影也会通过模拟电子世界,创造出虚拟的人物形象,使得不可见的程序人可视化,例如《电子世界争霸战》中试图操控人类的主控程序。或是《魔种》中获得自主意识后,制造出机器手臂将科学家的太太强奸,生下一个拥有金属外壳的婴儿。它们往往被设定成为反抗、控制、甚至颠覆人类的邪恶力量。
这也与当时美国社会普遍的生存危机与反抗思潮不谋而合《终结者》讲诉了在未来世界,地球被机器人所统治,为杜绝人类反抗的可能,机器人派出杀手回到过去,刺杀还未出生的人类领袖的母亲,却遭到了人类抵抗军凯尔里斯的顽强反抗。凯尔身上所呈现出强烈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与美国精神的胜利,正符合当时美国民众对英雄的渴望,弥合了美国社会危机的裂隙。
八十年代开始,科幻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学界将其称为赛博朋克。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当中,后被引入电影,盛行于八十年代。一系列具有浓厚赛博朋克风的影视作品,如《电子世界争霸战》、《银翼杀手》、《终结者》等,一方面,表达了科技给人类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另一方面,显现了技术使人异化后可能带来的生存危机。
同时,随着影视特效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赛博格在视觉呈现上从粗制滥造走向了精耕细作,如在《西部世界》中被创造出来满足人类各种原始欲望的服务生。《终结者》中刺杀人类的终结者T-800它们身体外部都采用了高新科技的生化手段复刻人类皮肤,内部则由金属械骨骼构成,属于典型的类人肉身的赛博格形象。
《机械战警》中的墨菲,在执行任务中不幸牺牲,科学家通过机械化身体使其复活,属于有机体机械化的赛博格形象。变成机器人的墨菲,更是代表着美国司法的未来,试图改变美国人民对美国政府怀疑主义的看法。
除此之外,全金属机器人也产生了相应的裂变,在形象上更加接近于人类本身,不仅有着人的四肢与躯干,更拥有人类的智慧与情感,例如卢卡斯影业所拍摄的《星球大战》中爱絮叨的翻译机器人C-3P0与聪明、勇敢的宇航技工机器人R2-D2,不仅成为类人性机器人的鼻祖,更是获得了近7.76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史上最为卖座的科幻电影之一,完美的将美国社会中的清教伦理、个人主义、传统价值诠释的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电影都标志着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在类型上的成熟与技术上的进步,反映出人对机器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好莱坞的制片公司在技术的进步给人工智能科幻电影开创无限可能,也为好莱坞带来颇丰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作为时代的镜子,电影仅承担着服务于受众生活娱乐的职能,更是作为美国社会的风向标,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危机,用一种想象性的拯救力量尽力化解,完成其政治使命。
三、文化之语:商业融合期
这一时期的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从技术角度来说,电脑成像、动态捕捉、三维动画制作等数字化技术的全面使用,使得这一阶段的人工智能电影在影像呈现上又迈入了一个新阶段。《黑客帝国》中尼奥躲子弹的经典镜头,利用数字技术在绿幕棚中设置不同机位的多部照相机同时拍摄,营造出360度升格镜头,使得观众不由的惊叹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神奇效果。
从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层面来说,人机关系也逐渐从敌对转向共生,甚至于共情,如《剪刀手爱德华》中拥有人类心智却残留着一双剪刀手的爱德华,不仅懂得人类所发明的诗歌与礼仪,而且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情感,并与人类女孩展开了一场悲剧式的爱情故事。
《钢铁巨人》则以动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从天而降的机器与一个单亲家庭的小男孩之间关于友谊的故事,不仅标志好莱坞动画技术上的成熟,更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对核武器的恐惧心理。
《机器人老爸》讲述了身为计算机专家的爸爸在意外离世后,为了实现和家人团聚将灵魂依附于儿子制造出来的机器人身上的感人故事。这一时期的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在技术与商业运作上都呈现出了蓬勃之势,通过贩卖情感,讲诉正义,追求梦想等情节,将美国精神以各种形式编码于影像叙事之中,转化为一个个的普世神话,持续营销美式价值,树立正面形象。
四、伦理之困:离速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正处在一个由高新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等浪潮所带来巨大变革之中,而人工智能技术则是这场变革最具突破性成果之一。人工智能电影在现实环境的推动之下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主题还是形象都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革新。
从政治层面来看,作为美国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好莱坞电影,在911事件之后担负起了在想象的领域内消除恐惧、安抚国民情绪的历史职能。《变形金刚》系列、《钢铁侠》系列、《我,机器人》、《机器人总动员》等电影几乎讲诉着同一个母题: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和主体地位失而复得的故事。
这也映照出美国在经历恐怖袭击,与阿富汗、伊拉克等军事对抗失势后的普遍心理。此时电影就像一剂强心针,试图在想象领域缝合社会亟待之伤。从文化层面来看,剧作家们受到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影响,人工智能电影在主题上不再简单讲诉人与机器的敌友关系,而是更加注重人机关系背后的伦理思考。
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讨论了当人类不再需要机器之后,机器又该何去何从的伦理问题,被赋予自主意识的机器人,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被剥削的命运。从人工智能的形象来看,新世纪以后的全金属机器人有了新的变化,不仅具有人的思维模式,在外形上面也更接近人类。
《我,机器人》中的桑尼能做出眨眼、愤怒、疑惑等表情。《超能查派》中的查派带着大金链子,行为举止上显露人性特征。《我,机器人》中,则是通过虚拟显示屏展现一个女性程序人形象。而人机一体的赛博格也呈现出多种形态的组合方式。
第一种由机器控制人,人只是作为机器的一个工具,例如《复制娇妻》中被电脑芯片所控制的妻子们。第二种由人控制机器,机器只是作为人的意识的载体,如《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穿着机械盔甲的阿丽塔。第三种,完全由人类所制造的机器人,只是通过生物手段使得机器拥有了人的皮肤,比如《机械姬》里的艾娃。
纵观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的发展,可以得出结论,这一时期的人工智能电影多达74部,超过之前三个时期的总和,由此可见好莱坞制片公司对人工智能电影的热情持续走高。其次,好莱坞通过技术上的革新,无懈可击的叙事模式,以及隐而不见的意识形态策略,使好莱坞电影倾销至全球各地,在赚取颇丰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夹杂了商业与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