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WEB视界-分享互联网热门产品和行业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工智能AI > 正文

人工智能AI

注册几百个账号卖5万一套的系统,那些靠ChatGPT赚快钱的“李鬼”

1987web2023-04-26人工智能AI181
过去一个月,全球除俄乌战争之外的舆论热点,就是属于ChatGPT。

过去一个月,全球除俄乌战争之外的舆论热点,就是属于ChatGPT。

这个由人工智能研究和部署公司OpenAI(背后投资主体包括美国微软公司、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等)开发的交互机器人,在今年1月其全球月活跃用户已达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

中国版ChatGPT虽档期未定,大厂们想要抓住风口,因此烧钱投入。

而国内不少小公司或个人,其实已经靠ChatGPT赚到了第一桶金——

国内出现了一批中间商,他们通过在海外ChatGPT的官网批量注册免费、付费账号以获取官方的人工智能交互服务,再借助云服务器、微信小程序、网站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用一定的技术逻辑,转头搭建出一个ChatGPT镜像"平台,最后通过社交媒体获客,以付费提问的方式,将官方服务转售给用户牟利。

同时,这些网站、小程序的外观,对不知情的人来说极具迷惑性。命名上,它们多以ChatGPT作为关键词,辅以中国代理服务等带官方色彩的词汇;头像、Logo也多是对ChatGPT官方标识的改造,比如调整色彩,或增加一些元素。甚至,这些小程序的界面设计、菜单功能,也有仿照官方的设计。

据传最早一批的淘金者,已有人实现月入数十万元。

等而下之的,也有在网上直接卖账号的网店,一个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批量生产的ChatGPT"们

做款ChatGPT镜像,一本万利?

如果以ChatGPT作为关键词,在微信上进行搜索,将匹配到数十个带有ChatGPT字样的公众号。但账号的注册主体,一概是国内的小微网络企业,注册资本一般为100万元人民币,实缴资本普遍在10万元及以下,参保人数大部分都仅有1人。

公司业务范围主要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电子科技领域内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

同时,这些公司注册的公众号,有近乎一致的服务结构。下方菜单一部分通过跳转小程序,提供ChatGPT在线聊天服务,另一部分则引导用户成为其下线代理,实现引流、抽佣。

不出意外地话,这些公众号、小程序、网站,本质上都属于ChatGPT在国内的镜像产品。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做了一个接口平台,一端连接海外官方程序,一端连接国内用户。

你在镜像产品进行提问,他们通过官方账号转述,然后将官方的回答,再回传给你。而这也是为什么,镜像小程序的回答速度普遍较慢,因为其中涉及额外的信息传递过程。

简单的说就是ChatGPT真李逵在国内的李鬼。

社交媒体上,类似产品的搭建指南

这样的小程序、网站,对技术要求不高。国内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只要对前、后端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就能搭建起来。至于服务器成本,则需要根据具体访问量来算,没有固定。

低技术门槛,推动了ChatGPT在国内的镜像产品的野蛮生长。而ChatGPT近一个月在全网持续的热度,让产品的获客成本极低。

至于小微网络企业做这件事最直接的动机,他认为无疑是赚钱。一本万利的生意。

他们在商业模式上,镜像产品也高度一致——基于微信小程序等便捷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通过限量免费体验在全网获客,依靠销售会员权益或加量包盈利,再发展下游代理商进一步扩大营收规模。

您的免费体验次数已使用完,请充值或开通会员,继续使用产品。

一般来讲,这些镜像产品的免费体验次数在10—30次之间。同时,它们通过1元加量20次类似的限量低价商品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最终,达到让用户购买会员、加量包,乃至终生畅聊权限的目的。

有产品的周费为80元,月费在200元。但也有产品周费仅20元,年费也仅288元。可见目前产品仍各自为阵,运营者或依据旗下产品的用户规模和消费情况自主定价,暂无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

而考虑到ChatGPT目前仍免费向用户开放,所以国内镜像产品的开发者,在一次性投入官方账号、小程序搭建、服务器租赁等费用后,边际成本将无限趋近于0。这是其一本万利的原因所在。

ChatGPT推出付费版后,就注册了一系列20美金月费的账号,用来服务我们平台内的付费用户。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单个官方账号提问的效率是有限的,如若国内用户数量变多,为了保证能及时转达激增的提问量,就需要由更多的官方账号来分担流量。毕竟相较于收入的增长,申请新账号、付费账号带来的成本增长十分有限。据了解,干这种活的商家目前有约200个官方账号,自称成本在3000元左右。这其中,或许包括部分付费账号和海外注册手机号的成本。

部分ChatGPT镜像产品的商业模式

如果将基于用户流量赚取的会员费、加量包等归入个体用户收入,那么事实上,运营商家们还能赚面向公司、企业的钱。上述小程序商家称自己此前给一个自媒体机构做了一套镜像,售价5万元。买家可以在内部把产品同步给自媒体写手,对外也能出售服务。

这是另一种AI写作。国内外媒体平台包括今日头条、美国科技新闻网站CNET等均有涉及。近日,被称为美国今日头条的BuzzFeed即宣布与OpenAI合作,将由ChatGPT进行内容创作作为其未来的核心业务,借此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产出效率。

事实上,ChatGPT参与内容创作在海外已颇成趋势。为此,海外部分高校如巴黎政治学院,只得禁止学生使用该程序进行论文写作。纽约市公立学校则决定限制ChatGPT访问学校的网络和设备。

不止于直接通过提供ChatGPT的服务来盈利,国内也有公司将这一产品整合入其旗下如办公软件、协作工具等,提升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抖音上,就有KOL借ChatGPT的热度,宣传已整合该工具的办公软件,并通过短视频推广、获客。这一做法本质上与微软与ChatGPT的合作无异,但国内公司进行如此整合的合规性或存疑。

通过镜像产品进行盈利本身是违法的,而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写作,也存在较大的著作权风险,甚至是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

首先,小程序的商家们大概率侵犯了ChatGPT的著作权,除非他们获得了相应的授权,但这一可能性显然不大,所以他们的经营所得就是侵权所得;

其次,关于AI写作本身业界也有很多悬而未决的议题。比如AI生成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如果构成作品,著作权人是谁?第三人未经授权使用作品,是否构成侵犯著作权?侵犯的著作权具体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业界回答。

靠做搬运的快钱,还能赚多久

在难掩的灰产属性下,国内ChatGPT小程序们的结局,或许是注定的。

可以用,但不稳定而且收费,所以有条件的都会选择用官方版。

一是产品下架风险很大,因为本身产品逻辑不合法,以小程序作为运营平台,主动权在腾讯手上。

之前就有商家试图将机器人直接植入微信号里面,作为微信群里的聊天机器人,但没一阵子号也被封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如今很多产品已将ChatGPT字样从名称上删去,动机就在于避开监管。但即便如此,也已经有不少小程序、网站被封。

其次,产品的功能也不稳定。小程序运营商,最新的一条朋友圈即是遇到机器人暂时无法回答问题的请反馈给客服,将为您重新绑定官方账号。也有的客服则在微信群向用户解释聊天框不显示提问的问题已在修复中,请先挪步到网页版使用,小程序恢复后将另行通知。

镜像产品的体验并不稳定

合规风险、产品体验之外,ChatGPT还有隐忧。当下市面上几乎所有的镜像产品,提供的都是完全一致的服务——均搬运自ChatGPT官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点几乎不可能改变。即便有的产品尝试将AI绘画等同样热门的工具加入产品组合,但这也仅是另一种搬运。

这也意味着,随着国内此类产品供给的扩大,低价竞争是他们必然的结局。当然,合规风险、产品简陋、服务同质,ChatGPT镜像小程序们头上悬着多柄长剑,他们未必能熬到低价竞争到来的那一天。如果ChatGPT官方想要打击这种行为,应该可以用大数据对账号进行分析、识别,虽然这确实不太好评估。

或许,国内借ChatGPT牟利的商家们,也从未奢望能将此做成一门长期主义的生意。而仅仅只是在这一红利期,赚取一份丰厚的快钱。

最后只能说这是中国商业环境的特点,在一个产品出来之后,总有一些钱被捷足先登的李鬼们挣走,但都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如果想正常使用chat GPT的网友们,希望还是等一等国内的吧。

本文主要来源:电商在线,作者 沈嵩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