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chatGPT,不“卷”没出路
ChatGPT 应该是自从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最有故事可以讲的技术型产品了。
我第一次用 chatGPT 的时候,脑袋里就闪过 TVBdian's'jdian's 电视剧《苗翠花》的一个场景,方世玉老爸方德为了展现国布不比洋布差的 " 国威 ",与英国大使罗便臣打 PK,最后结局是方德一家人和刺绣大师亲眼见到机器化武装的工厂之后,都被震撼到呆在了原地 ......
ChatGPT 给我们这种以码文字为生的手艺人带来的压迫感就是这样的陌生而又熟悉,这特么又是 " 文明的代差 "!
为什么会有这种危机感呢?人只有通过语言和人交流了,才会有思想、技术和学术;而当人和机器也能语言交流时,则意味着机器 AI 也整合出各种出思想作品,并且效率高了无数倍。
马云 2017 年时讲 " 五新 ",其中的 " 新能源 " 指的是大数据,他认为大数据是越用越值钱的。现在大家结合 chatGPT 应该就可直观体会到了,如果说chat 构成大模型(GPT ) 一个流量入口,而万物 +GPT(大模型)将真正开启强人工智能时代。
庆幸的是 chatGPT 在一些需要带价值观倾向的非标问题上还有些呆萌,不过就算在这些问题上 " 调戏 " 它,chatGPT 也能不断适应和学习。
只能打不过就拥抱!经过大概一百多天时间,chatGPT 实际上已经没有之前的话题热度,今年 chatGPT 带动了大模型行业的风口。
我问过一些圈内比较资深老师,问他们怎么看到这种国产的 chatGPT 产品,有的回答比较耿直:" 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有的配断水流大师兄那个著名表情包,有的说还不如搭个梯子研究下怎么做专属的 chatGPT。
显然,这没有回答如何追赶的问题。
一、经常掉链子的各种 chatGPT 付费站点
岂不是用原本 chatGPT 可能的风险以及技术操作难度,就跟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推特和 Facebook 账户一样,有了 API 的基本也要付费购买,搭建服务器,实际上是做二手承包商。
我用了不下 20 多个国内各种接入原版 chatGPT 的站点,从公众号 H5 页面、小程序到 APP,还有 PC 端的网站以及桌面端,用户能试用 3 至 5 条,之后就要交钱才能用。
我在付费了不到十个,决心彻底白嫖了,一分钱也不掏了。因为前一天还用的好好的,付费了过一个月就打不开的,有的竟然前天还能用,第二天就挂了。
不仅仅是发现被割韭菜之后的不爽,还有在那个端口里面的对话框里面输出的问题以及答案的历史记录,也全部清空了。
再后来我用 cubox 把几个接入了 chatGPT 的链接装在链接夹子里面,免费的挨个用,再把一些好的答案复制在 " 速记 " 里,不过这样也是徒劳的,一般这几个链接也会很快阵亡。
从内容体验上看,chatGPT3.5 输出内容已经比年初要好了很多,但是产品体验始终是不及格的,甚至这些小创业团队本身也对用户增长规模没有奢望,基本是梭哈一把就撤的心态。
二、国产大模型优势很快体现出来了
地球人对 chatGPT 基本是又惊又恐的状态,美国也动用了行政力量压制 chatGPT4.0 迭代速度和应用范围;国内这种处理有战略层面的考虑,毕竟本土互联网公司也需要发展空间,客观上为国产 chatGPT 创造了成长时间。
国内互联网大厂全部压上去这个努力势头还是要肯定一下。作为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都做,才能带动大模型产业链的进步,培训出人才梯队,并且中国人向来在商业化上有天赋。智能手机和 APP 一开始中国也落后美国,但很快就用流量优势,以及各个大厂一起发力慢慢追平,甚至局面赶超了。
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在很多大厂在优化裁员,大把程序员失业,他们其实是买房、创业中坚力量,当资本已经明确找到了和美国对标目标,大家又有正事可以做了,资本不外撤,其实是一个正循环。就像科技媒体行业里面,现在活得最滋润的是新能源车企那些媒体人,他们也应该感谢特斯拉带火了整个行业。
干是必须要干的,哪怕是挖人、先僵化固化再优化进化,用时间换空间。我基本上各个大厂发布大语言模型,基本都在网上申请测试,总结下这些国产 chatGPT 的优势基本与上面的反着来:
不用担心断片;用户问答记录可以云存储;大厂服务器优势强,输出速度快,头部大厂还有自己的云计算公司;PC 端 APP 端都可以同步;输出质量逐渐弥补差距;最重要的是免费啊!
也就是说,国产对话大模型开始逐渐追平 chatGPT 的先发优势,已经找到了强人工智能的状态。
三、国产大模型的战略价值
我把接入 chatGPT 站点各种连接称之为散兵游勇,而国产大模型则称之为 " 正规军 "。
" 散兵游勇 " 借助 chatGPT 链接打野战,做中间商赚差价,但账户没有沉淀,无法形成聚集用户规模,对于国内形成独立自主可控的大模型产业并没有助推能力。
互联网大厂的大模型实际上砸钱在做,现在也只有这些互联网大厂有动力、有资金去做,其他的小厂会做技术外包服务商,或者找个机会卖给大厂套现。
虽然国产大模型是一个通用型产品,但是限于之前的内容生态以及各家本身也需要大模型符合各自公司战略,各家大厂还是会做差异化,不会真的成为 chatGPT 的国产版。
百度的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用的比较多,属于 chatGPT 的平替产品,这两家把智能语音优势发挥比较好;抖音出的 " 豆包 " 小助手产品设计简洁,输出专业内容也比较好用;阿里的通用千问上线用的不多,可能是与阿里本身的内容基因不强原因有关,腾讯混元处于内测阶段,360 智脑没拿到邀请码。
这些国内大厂的大模型产品的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
(1)作为新的入口,内置在自己生态内全家桶产品之中,未来通过聊天形式唤醒可以打开。
(2)基于各自的云服务比如百度智能云、腾讯云、阿里云、火山引擎等,对平台公开的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发掘资深平台大数据的复用价值。
(3)增强自家主营业务的技术实力和服务实力,比如通用千问作为服务中小企业的 BI;360 智脑服务于政务安全市场大数据使用等等。
因此,国产 GPT 虽然不会改变互联网行业格局,但是对于整个中文互联网追赶国外人工智能产业带来了希望,他们共同作为基础设施,能够提供给用户更稳定、更普惠的 AIGC 服务,更多用户接触 AI 内容,掌握使用 AI 使用技能,则在中美 AI 的军备竞赛之中又多了一份胜算。